支部园地

第四党支部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专题党课

时间:2016-09-30    作者:办公室    来源:办公室    点击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进一步深化讲话精神的学习,按照市教育局和学校党总支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要求,威海四中第四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材料进行学习讨论。本次学习由王启财同志主持,党员同志们积极讨论交流,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专  题  党  课  讲  稿
威海四中 第四党支部  
     为了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下面,我结合近段时间的学习思考,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学习《读本》的心得体会:
     一、认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的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学习《读本》的好处是三句话,一本在手,概览大观;提纲挈领,得其要领;领会思想、指导工作。
     (一)《读本》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权威标准教材。十八大以来,随着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宣部先后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等重要辅助材料,为全党理论学习、理论教育、理论武装及时提供了权威读本,这已成为一条重要经验和举措。自2013年下半年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都盼望能有这样一本读物,更有利于理解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可以说,《读本》的问世,满足了这一学习需求,正当其时、正当其用。
     (二)《读本》出版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起到有力推动作用。《读本》是为进一步深化讲话精神学习贯彻,根据中央要求组织编写的。今年4月5日,中宣部、中组部专门下发了认真组织学习《读本》的通知;随后,《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连续刊登了国家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的学习体会文章,各大网络、报刊等媒体也陆续刊载《读本》。各地各部门正在认真贯彻中央通知精神,推动《读本》的学习、培训和宣讲,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将《读本》列为必学书籍,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高潮。
     (三)《读本》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了全面准确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怎样理解把握讲话的理论贡献,《读本》在深入领会和梳理讲话基础上,归纳为16个方面,加上导言和结语,系统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阐述了讲话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学习《读本》,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释疑解惑的过程,就是明确方向的过程。
     二、明确以《读本》为基本框架学习讲话精神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根据划分的6部分结构框架,把这16章的重点学习内容,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是《读本》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中国梦是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我们可以从5个方面来理解把握。
     一是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二是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
     三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四是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
     五是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将中国梦曲解为“强权梦”、“扩张梦”、“霸权梦”。我们说,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美省州长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5亿人次,将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商机。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读本》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题。讲话关于坚持这条道路的论述,可以从4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的,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500年时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经历了6个时间段。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阶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比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等,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四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人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有的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有的用前30年来否定后30年。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总之,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持走自己的路,顺应世界大势,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是《读本》第三、四、五、六、七章的主要内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上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理念,至此,“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正式形成。根据已经公布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议程,今年10月,中央还将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总体部署。下面我们依次对“四个全面”的重点内容进行探讨。
     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2、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我们重点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二是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总要求;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五是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3、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机统一。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重点关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五大法治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三个共同推进”,以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三个一体建设”。
     4、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从严治党的实践,已经试出了人心向背,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在思想建设上,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下决心改变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的问题;在作风建设上,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在纪律建设上,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5、“四个全面”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带领人民向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又迈出重要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合力促进目标的实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四)夯实物质基础,凝聚精神力量
这是《读本》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的主要内容。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开展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1、正确认识“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实质上“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政治、生态文明、文化、社会建设是一一对应。创新是发展的基点,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协调体现了发展的节奏,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宗旨;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和原色;开放是发展的格局,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共享是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建设的愿景。可见“五大理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互联系,各有侧重,而互相兼顾。必须完整地、系统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战略思想、理念、原则贯彻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将使我国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进入文明的新境界。
     2、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切实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3、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一是在经济建设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必须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
     二是在政治建设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这就要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执政党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三是在文化建设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在社会建设上,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生产力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这都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这是《读本》第十四、十五章的主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一是国防力量保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强军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安全保障。强军目标适应了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我国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如周边特别是海上方向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强军目标抓住了军队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牵引。
     二是国际环境保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要敢于划出红线、亮明底线。
     三、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贯彻好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上来,凝聚智慧力量,奋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统计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必须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讲话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把握。一是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领悟讲话的基本内涵。二是要着重掌握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会讲话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切实把握精神实质、精髓要义。三是要从整体上有机统一地把握讲话精神,全面系统地学、融会贯通地学。四是要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党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
     (二)必须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推动全市统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全市统计系统干部职工要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政治责任、政治要求,在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实践上先一着。要切实承担起组织推动学习贯彻的责任,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要把讲话精神学习贯彻拓展到基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学习的良好局面。
     (三)必须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切实用讲话精神指导和推进实际工作。学习讲话精神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要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以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今天的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