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四中坚持“三化并举” 提升学生防震意识和逃生能力
时间:2016-05-13 作者:学生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学生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
威海四中高度重视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系统多元的知识课程和常态化、模拟实际的演练,“三化并举”不断提升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
一、宣传制度化。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应急突发事件处理办法》中,细化宣传职责分工,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黑板报、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对地震的特点、危害、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自救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将1200本《公共安全知识手册》发放到学生手中,由班主任组织学习,让每个学生了解防震知识,掌握逃生本领。
二、教育课程化。不断加强地震安全教育的效果,将地震安全教育逐渐打造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讲座、主题班会和视频课程,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学习自救互救技能。5月5日下午,学校举办防震减灾专题知识讲座,邀请山东省地震学会会员、威海市地震局王国龙副局长中为老师们宣传地震科普和防震减灾知识。5月9日,地理教师利用升旗时间为全体师生介绍了我国地震的分布情况、地震前的征兆和预警知识,结合威海实际地质情况和烟威地区地震历史讲解了威海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地震来临时将伤亡降到最低等基本知识。各级部召开专题班会,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学习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避险逃生知识。学校还将录制“地震我知道”专题课程,在各班进行播放。
三、演练常态化。学校将每年5月份的每周三上午课间操定为应急疏散演练时间,将其它月份,每月举行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并模拟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实战,增加演练内容,不断提高演练质量,切实提升学校师生的逃生自救能力,确保大灾面前不慌乱、少伤亡。目前,已于5月4日和5月11日进行了两次演练,每次演练都按照精品去打造,演练前发放明白纸,全体师生明确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每次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以形成适合我校特点的最佳安全撤离方案。根据我校学生分布特点,设置四次警报,第一次警报响起,学生第一时间躲在牢固的课桌下,身体蜷曲降低重心,抓住牢固物体,远离窗户。第二次警报响起,教学楼一、二层和实验楼的学生听到班主任老师的撤离信号,单排队形跑向最近的安全出口,沿楼梯墙边迅速撤离,避免踩伤、摔伤。第三次警报后,教学楼三、四层的学生迅速撤离。第四次警报后,剩余楼层的学生全部迅速、有序安全地到达操场空地,并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通过四次警报,使学生对于疏散顺序和撤离时间、路线形成逐渐稳定的意识和习惯,不断提升学生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能力。




一、宣传制度化。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应急突发事件处理办法》中,细化宣传职责分工,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黑板报、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对地震的特点、危害、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自救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将1200本《公共安全知识手册》发放到学生手中,由班主任组织学习,让每个学生了解防震知识,掌握逃生本领。
二、教育课程化。不断加强地震安全教育的效果,将地震安全教育逐渐打造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讲座、主题班会和视频课程,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学习自救互救技能。5月5日下午,学校举办防震减灾专题知识讲座,邀请山东省地震学会会员、威海市地震局王国龙副局长中为老师们宣传地震科普和防震减灾知识。5月9日,地理教师利用升旗时间为全体师生介绍了我国地震的分布情况、地震前的征兆和预警知识,结合威海实际地质情况和烟威地区地震历史讲解了威海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地震来临时将伤亡降到最低等基本知识。各级部召开专题班会,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学习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避险逃生知识。学校还将录制“地震我知道”专题课程,在各班进行播放。
三、演练常态化。学校将每年5月份的每周三上午课间操定为应急疏散演练时间,将其它月份,每月举行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并模拟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实战,增加演练内容,不断提高演练质量,切实提升学校师生的逃生自救能力,确保大灾面前不慌乱、少伤亡。目前,已于5月4日和5月11日进行了两次演练,每次演练都按照精品去打造,演练前发放明白纸,全体师生明确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每次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以形成适合我校特点的最佳安全撤离方案。根据我校学生分布特点,设置四次警报,第一次警报响起,学生第一时间躲在牢固的课桌下,身体蜷曲降低重心,抓住牢固物体,远离窗户。第二次警报响起,教学楼一、二层和实验楼的学生听到班主任老师的撤离信号,单排队形跑向最近的安全出口,沿楼梯墙边迅速撤离,避免踩伤、摔伤。第三次警报后,教学楼三、四层的学生迅速撤离。第四次警报后,剩余楼层的学生全部迅速、有序安全地到达操场空地,并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通过四次警报,使学生对于疏散顺序和撤离时间、路线形成逐渐稳定的意识和习惯,不断提升学生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能力。
上一篇
太原师范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