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感觉不幸福:让我来告诉你答案
时间:2018-03-10 作者:威海四中 来源:威海四中 点击量: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物质和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而我却感觉越来越不幸福了,是我们真的不幸福,还是我们不懂幸福了。泰勒·本·沙哈尔写过一本书,叫《幸福的方法》,其中有一句话是: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状态。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渐渐丧失了幸福的能力,让我们总处在追求的焦虑中。很多的人,永远都在忙。忙什么?忙着接下来要去哪里,下一站要干什么。大家都在忙着追逐别人都追求的东西。可是,我们本来拥有的东西,正在进行的事情,却不能真正地、全然地去享受当下。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孩子还在看这个动物,家长就催促说,该往下一个景点走了。子女带父母去旅游,刚到了旅游景点没多久,都还没开始玩就问:我们接下来准备去哪儿?
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莱茵提出了一个词汇:存在性不安。意思是,没有完整的自我存在,或者说没有真实稳固的身份性与自主性。这种不安,会驱使我们去抓住一些东西。存在性不安,使我们忽视了当下,失去了对生活的“参与感”,在疲乏的“奔跑”中,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渐渐丧失了幸福的能力,让我们总处在追求的焦虑中。很多的人,永远都在忙。忙什么?忙着接下来要去哪里,下一站要干什么。大家都在忙着追逐别人都追求的东西。可是,我们本来拥有的东西,正在进行的事情,却不能真正地、全然地去享受当下。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和孩子一起逛动物园,孩子还在看这个动物,家长就催促说,该往下一个景点走了。子女带父母去旅游,刚到了旅游景点没多久,都还没开始玩就问:我们接下来准备去哪儿?
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莱茵提出了一个词汇:存在性不安。意思是,没有完整的自我存在,或者说没有真实稳固的身份性与自主性。这种不安,会驱使我们去抓住一些东西。存在性不安,使我们忽视了当下,失去了对生活的“参与感”,在疲乏的“奔跑”中,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2
有个家长说,她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样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才能活得更精彩更快乐,所以当务之急就需要从孩子的学习抓起。但接触了心理学的她又在意识层面知道,孩子的成长,心理健康和快乐更重要。尽管如此,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在意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高低总能牵动她的心。她说,如果孩子成绩好,就好像什么都好;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她就会陷入不安的状态,会出现各种担心:从担心孩子的成绩,到担心孩子未来的就业,在社会上是否能够生存等等。表面上,这份不安是在担心孩子未来的生存。尽管她的孩子还在念小学,而这种担心却已经考虑到孩子就业和生存的问题。这似乎在表达,如果成绩不好,孩子的未来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再深层一点去看的话:如果孩子的未来没有意义,似乎自己也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了。
当我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感时,就会通过拼命地抓住别人,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如果婴儿不能与父母建立情感的链接,就会陷入到这种存在性不安的情绪当中。不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存在了。同时,不安的情绪,会驱使我们去抓东西,就像落水的人,去抓救命的稻草。而孩子往往就成了父母的救命稻草。最常见的,是父母只在意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在意孩子的情绪,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首位,这样的孩子,往往更能够尊重自己,更能构建真自我。只在意孩子的成绩,是把成绩放在了首位,也是把父母自己的感受放在了首位。这样的孩子,往往也会由此产生存在性不安。这会让孩子构建一种假自我,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为了得到父母的高兴,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只有别人高兴了认可了,自己的存在才被确认了;别人不高兴了,自己的存在就瓦解了。
所以我们停不下来。我们永远会问,接下来要怎么样,接下来要去哪里,接下来要干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全神贯注的享受当下。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变优秀,不断地取得好成绩。因为如果自己不优秀了,成绩不好了,自我也就随之不存在了。
当我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感时,就会通过拼命地抓住别人,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如果婴儿不能与父母建立情感的链接,就会陷入到这种存在性不安的情绪当中。不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存在了。同时,不安的情绪,会驱使我们去抓东西,就像落水的人,去抓救命的稻草。而孩子往往就成了父母的救命稻草。最常见的,是父母只在意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在意孩子的情绪,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首位,这样的孩子,往往更能够尊重自己,更能构建真自我。只在意孩子的成绩,是把成绩放在了首位,也是把父母自己的感受放在了首位。这样的孩子,往往也会由此产生存在性不安。这会让孩子构建一种假自我,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为了得到父母的高兴,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只有别人高兴了认可了,自己的存在才被确认了;别人不高兴了,自己的存在就瓦解了。
所以我们停不下来。我们永远会问,接下来要怎么样,接下来要去哪里,接下来要干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全神贯注的享受当下。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变优秀,不断地取得好成绩。因为如果自己不优秀了,成绩不好了,自我也就随之不存在了。
3
很多的父母,自身的自我都没有构建起来,没有真自我,没有个性和自主性,所以最后就去集体那里寻找集体性标准。所谓集体性的标准,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大家都追求的。所以我们看到别人怎么样时,自己也要怎么样;我们看到别人家孩子怎么样时,也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怎么样。而你又是否想过:你在要求孩子该如何的时候,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
有多少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跑去自杀;又有多少孩子因为觉得不够优秀,自我崩溃。如果孩子的学习为了父母,婚姻也为了别人,那孩子自己的感受呢?学习带来的快乐,恋爱带来的快乐,也都无法真实的感受到了。因为这一切都被赋予了一种任务感,这一切的背后都藏着不安。最可怕的是,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忍不住的问自己,接下来去哪里,接下来干什么?答案也很简单,接下来,就轮到他过份去操心他的子女的学习、成绩、工作、婚姻……
存在性不安,就犹如家长生病了,却抓着孩子喂药吃。处于存在性不安的状态下,你和孩子的相处,往往会不经意地入侵了孩子的边界,破坏了孩子的自我功能。如果你觉察到自己也有这部分不安,那么在你和孩子,和他人的相处中,学着尽量去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边界感。因为存在性不安,我们很难和事物建立深刻的关系,而深刻的关系,会有很多真实的感受。试着去学习和孩子建立更深刻的关系,试着去看到对方的感受,试着全然地去感受当下。这些感受,最后也会回馈到自身,成为你的一部分。这也一样可以成为我们存在的确认。拥抱你的不安,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有多少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跑去自杀;又有多少孩子因为觉得不够优秀,自我崩溃。如果孩子的学习为了父母,婚姻也为了别人,那孩子自己的感受呢?学习带来的快乐,恋爱带来的快乐,也都无法真实的感受到了。因为这一切都被赋予了一种任务感,这一切的背后都藏着不安。最可怕的是,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忍不住的问自己,接下来去哪里,接下来干什么?答案也很简单,接下来,就轮到他过份去操心他的子女的学习、成绩、工作、婚姻……
存在性不安,就犹如家长生病了,却抓着孩子喂药吃。处于存在性不安的状态下,你和孩子的相处,往往会不经意地入侵了孩子的边界,破坏了孩子的自我功能。如果你觉察到自己也有这部分不安,那么在你和孩子,和他人的相处中,学着尽量去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边界感。因为存在性不安,我们很难和事物建立深刻的关系,而深刻的关系,会有很多真实的感受。试着去学习和孩子建立更深刻的关系,试着去看到对方的感受,试着全然地去感受当下。这些感受,最后也会回馈到自身,成为你的一部分。这也一样可以成为我们存在的确认。拥抱你的不安,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上一篇
沟通融合 做高考路上的幸福追求者